将电影《留校联盟》加入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竞争行列,或许在诸多评奖中显得有些不搭调。并不是说它在质量上不足以入围,亦或是演员表现不够出色,而是相较于那些震撼感十足、带有磅礴史诗色彩、或者别具一格的影片,这样一部质朴、克制的电影似乎难以映衬出属于它的斗志——可那些竞争者之中,无不倾注心血追求卓越,只为赢取票房、奖项乃至在影史上留下脚印。
由此看来,《留校联盟》的陈述似乎轻描淡写,不足以调动共鸣,观影体验更接近于观战而非身临其境。在一些人眼里,这甚至可称为一部“圣诞电影”,用于特殊时刻安抚人心。虽然这可能助其走向经典化的道路,但同样不免削弱了其本能展现的强烈表达力。
电影的故事设定在1970年圣诞新年假期,被校方边缘化的老师保罗,被“选中”照顾留校过节的孩子们。随着学生人数减至仅剩安格斯,他们与厨师长玛丽形成了一个不得不相互陪伴的小团体,关系从抵触逐渐转变为彼此理解。
影片依托的套路,并非不熟悉,却与那些文艺作品有所不同,它不依靠起伏跌宕或是沧桑变化去冲击奖项,而是坚守在一种疗愈和励志的风格中,目的在于给观众带去慰藉,尤其是在节日气氛下的寒冷时段。然而,这样的“家常热量”并不容易被悉心打磨,呈现在挑剔的评奖舞台上。
前些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颁给了《健听女孩》,虽伴有各种外界的加持,它始终如同饭后的精致甜品,一样的角色重新上演,引人侧目。不过,若《留校联盟》真的在奥斯卡上取得佳绩,那将是某种时代需求的写照。
该片之所以备受瞩目,部分归功于导演亚历山大·佩恩的精湛技艺。在经历了《缩小人生》的争议之后,他带着《留校联盟》的消息回归,无疑是颇具分量的。影迷们期待着他在挖掘人生况味的同时,找到那些事实与常理之中难得的亮点。
影片的叙事策略是微妙的收敛,角色关系的转变和深入,以及人物命运的折射无疑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保罗和安格斯,两个内外带刺的个体,在彼此生命的废墟上找到了可以理解和信任的存在。他们的命运交织,代表着过往与未来,导演通过其经历、错综相连的人际关系和对于时间的反思,在探险中展示了一种直面而温暖的人类情感。
《留校联盟》的力量,在于能够触及那些拥有着共同经历和心境的观众,它的故事触动人心,让相互冲突的角色找到和谐共存的方式。它阐释了通过共情和反思,我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历史给予的教训与解释。
在保罗和安格斯的命运交错中,观众们可见一种历史深入人心且迴响不息的体验。假如《留校联盟》能够在奥斯卡中脱颖而出,那将更多体现出其内在的深刻内核,而非表面的花哨环境。毕竟,不管结果如何,《留校联盟》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叙述了一段值得被铭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