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前海内外大热的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来说,似乎赫赫声名已至高潮。起初在豆瓣得分攀升至8.4,并未进一步触及8.5,而是随着观影人数飙升,分数开始逐渐回落至8.2。
诚然,在这部影片获得巨大关注和放大聚焦的同时,影片的优缺点也被无所遁形的展现在公众面前。消除了过多的光环和滤镜,不少初期以高昂期待投入影院的观众,事后流露出了冷静甚至是失望的评价。尽管如此,《周处除三害》还是收获了广泛的赞誉和热议。
对比其他一些台湾影片如《大佛普拉斯》和《阳光普照》,部分观影经验丰富的影迷指出,《周处除三害》在某些方面不具备优势。然而,从影响力和深层次意义着眼,这部电影可能是内地观众近十年来看到的最具特色的台湾电影之一。
关键在于,《周处除三害》的上映,为两岸之间愈发收窄甚至中断的文化交流再次开辟了道路。过去数年间,中国台湾、香港和内地电影市场基本各自为政,虽说阮经天这样的影星在内地有过发展,但多年来并未能获得爆发性的关注。反观这次,他回归拍摄台湾电影后,却缔造了一部受追捧的爆款。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的环境因素和市场卡位限制,导致本土化的香港和台湾影片在内地市场难以获得广泛上映。更别提合拍片,那些通常受到口碑上的批评。而像《周处除三害》这种融合了黑帮、暴力杀戮和对于神灵无所顾忌的创作,仅有港台地区才能有能力和胆识拍出。
随着通识教育的普及,内地观众扎根于唯物主义的文化土壤中,而对于封建迷信和黑暗题材的作品接受度不高。由环境的差异性,使得华语地区能够孕育出精神风貌迥然不同的电影。
多年来,我们几乎没有看到过优秀的港台电影。而突如其来的《周处除三害》以其新颖独特的题材和令内地影院罕见的元素,如黑社会、鲜血和Cult影片特质,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为内地市场提供了一种差异化的补充。
不久前,我们还在讨论两岸三地电影类型的差异,没想到《周处除三害》就这样通过了审查,并在大陆公映。它不仅赢得了观众的惊异和震撼,更重要的是促使人们意识到电影题材类型的多样性。
这部电影,让观众对灵舍灭邪、掷杯筊和佛教“三毒”贪嗔痴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讨论,充分显示了新鲜感、刺激性和趣味性,是持续吸引公众关注和提升作品热度的关键所在。
让我们尽情讨论和观赏这部火热的电影吧,纵使有些过誉,它所带来的文化多样性和新的观影体验,对内地市场来说无疑是一项难能可贵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