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周处除三害》这部融合历史传奇元素的台湾电影在大陆地区上映后反响热烈,引发广泛关注。这部影片以富有历史意义的“周处除三害”典故为蓝本,塑造了一个通缉犯陈桂林以恶制恶、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精彩故事。
南都记者在3月14日采访了南京大学明史中心的特约研究员宗伟方。他介绍了历史上周处的真实身份及其生平。周处,字子隐,生于公元242年,卒于297年,祖籍吴兴郡阳羡县。在江苏省宜兴市的宜城街道东庙巷内,依旧屹立着用来纪念他的周王庙。
宗伟方研究员指出,周处成年后的豪迈事迹和个人品质造就了他在历史中的崇高地位。他少年时期改邪归正,担任官职时深具同情心和正直精神,国家危难之时勇于牺牲。电影《周处除三害》借鉴了中国传统典故,讲述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故事,这些内容触动了两岸观众的心弦,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和根源共通。
宗伟方进一步表示,尽管周处的英名流传已逾千年,但公众对他的家训和子嗣可能知之甚少。周处留下的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勤俭、谦和、公平、正直”对家族影响深远,构筑了周氏后人的生活和道德准则。
周处的故事还延续到了他的长子周玘身上。据《晋书》记载,周玘性格坚毅、果敢,虽不及其父的学识,却以端庄自持、谨慎交往著称。在西晋末年的政治动荡中,周玘积极组织民众,配合朝廷军队,平息了叛乱。
为表彰周处和他长子的贡献,西晋政府在惠帝永兴元年追封周氏兄弟为侯爵,并建立了义兴郡以封赏周玘。隋朝废除义兴郡后,改名为义兴县;到了北宋时期,为避讳宋太宗赵光义,又将其改称宜兴县。这一历史事件也为今日的“宜兴”地名提供了来源解释。
《周处除三害》的热播以及与之相伴的历史讨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复兴,也让当代观众重新审视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力及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地区间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电影作为传播文化的媒介,其影响力在这次事件中体现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