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爆改”已成为网络上一种颇具讨论度的现象。从变身撕漫男高,到普通麻子华丽转型为偶像派明星,这股“万物皆可爆改”的风潮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席卷了整个娱乐圈。本意是让人焕然一新,彰显自信魅力,但当明星加入爆改行列后,却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千篇一律的审美趋势。
当红歌手黄绮珊的爆改尝试就遭遇了网友的一致质疑。虽然妆容变得更加精致,外型也随之提升,但众多声音却在质问:爆改过后的人为何都长得如此相似?身披妆容、掩盖真实肤色的黄绮珊似乎失去了她的独特气质。这让人们不由得回想起那位在春晚舞台上深情演唱《难忘今宵》的黄绮珊,尽管她曾因为摇头晃脑、声嘶力竭的表演风格遭受吐槽,但那种独特的风格正是她的标志。爆改之后,人们开始怀疑她是否还能继续用她的方式唱出动人的歌声。
面对这种趋同的变化,网友的评价直言不讳。他们称之为“流水线妆造”,丧失了明星们的个性魅力。明星如杨迪、李诞、大鹏、宋小宝和彭昱畅,经过“爆改”后似乎都被刻上了同一模版,原本独树一帜的风格不复存在。他们的变化徒证明了仅仅通过“头套、粉底液、假睫毛”等化妆手段,并不能真正带来持久的关注和热度。
明星通过爆改来推广自己的作品,如大鹏为新电影《年会不能停!》,彭昱畅为《我们一起摇太阳》的宣传,虽然短暂吸引了流量,但往往背后暗含营销宣传的目的。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树立积极的公众形象,还可能被认为是对当前审美的一种统一和简化。
事实上,“爆改”原本的意义在于展现个人的多样性和独立性,但如今却渐渐偏离了初衷,变成了社会对于审美疲乏的一种反响。个性化的美,应当是多元化的,而非单一化的模版复制。曾经,人们追捧所谓的“白、幼、瘦”审美标准,如今,如果同质化的“爆改”继续流行,恐怕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单一审美模式出现。
综上所述,“爆改”的本意是为了让人焕发新生,但不幸的是,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去了这份意义。对于明星而言,“爆改”不应当成为失去个性的代名词。我们期待见到的是,明星们能够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引导公众认识到真正的美,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只有这样,大众的审美才不会陷入单调和模仿的怪圈,真正实现“万物皆可爆改”,美也可以如此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