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希望用有限时间一览法国电影的全貌和历史,观看纪录片《我的法国电影之旅》可能并非最佳选择。这部由法国导演贝特朗·塔维涅拍摄并亲自解说的纪录片,并不打算展示一副法国电影的全景图。影片的选材集中在1960年代前的黑白片,大多数影片可能只有资深影迷或专业人士才会有所涉猎。
对普通影迷而言,法国电影的印象多离不开一些如雷贯耳的术语或巨匠名人,如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新浪潮、左岸派,还有特吕弗、戈达尔、布列松、阿伦·雷乃等人。然而,这部纪录片不涉及1970年代之后的法国影片,对新浪潮的提及也是轻描淡写。190分钟的影片时间大部分都留给了塔维涅所敬仰的导演们如雅克·贝克、让·雷诺阿和克洛德·苏台,以及他认识的第一位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这种选择,使得私人趣味和审美取代了一部影史纪录片所需的全面和完整性。
虽然名为《我的法国电影之旅》,影片的法语原名为「Voyage à travers le Cinéma Français」,塔维涅仅把他流连于1930年代至1960年代法国电影的经历当作一次旅程,而电影仍然是主角。他在片中评论前辈人物、点评各类影片,显示出他不够谦逊的态度,但再精辟犀利的评论也是一家之言。如果观众认为他的评价不当,大可付之一笑。
《我的法国电影之旅》话题广泛,不拘泥于特定主题和影片,显得有些随心所欲。作为影评人出身的塔维涅,主要谈论各导演的独特视角和笔触,如电影的运镜、剧本、配乐等,但也时不时拐入业界秘辛。比如,他讲述了让-保罗·高缇耶在观看雅克·贝克的《装饰》后踏入了服装设计行业,每年都要重温这部电影;或者他和《大幻影》的男主角让·加本讨论让·雷诺阿的性格与政治倾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塔维涅的父亲曾为著名作家暨政治活动家路易·阿拉贡提供庇护。多年之后,塔维涅在《狂人皮埃罗》上映时,邀请了阿拉贡前来观影,戈达尔因此获得后者的力挺。然而,战时的艰难生活也导致塔维涅患上了结核病,被送往疗养院。在疗养院内,每周日都会播放电影,塔维涅第一次被电影深深打动,就是看到雅克·贝克《谍血王牌》中的一段追逐戏。
尽管塔维涅对美国电影并无偏见,甚至称得上热爱,他赞美雅克·贝克是他口中「最美国化」的导演。虽然学习美国电影,贝克的作品仍展示了明显的法国特质,如对情节的怀疑和内敛,但却蕴含丰沛的人物情感。
塔维涅在影片中也评价梅尔维尔的电影,称其世界与法国现实世界相去甚远。例如,《线人》中的布景复制自罗伯特·怀斯的《罪魁伏法记》。梅尔维尔的镜头比威廉·惠勒的镜头更长,也更为空,几乎没有背景音乐,人物的等待和沉默尤为突出。最后,塔维涅谈到他的好友克洛德·苏台,指明《生活琐事》呈现的是剧变中的法国带来的动荡。
《我的法国电影之旅》以罗密·施耐德饰演的女主角走入人群中的画面为结尾,无论是法国电影的黄金年代,还是欧洲的辉煌岁月,都已成往事。然而,在这部纪录片中,出现的所有人都曾那样深深爱着电影,包括塔维涅自己。这种急于分享的兴奋之情,无疑也会感染到每一个真心热爱电影的影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