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月2日讯,在移动互联网和手机支付不断普及的今天,传统的银行网点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信息显示,2023年,我国商业银行网络布局发生了显著调整,截至12月22日,全年共有2649家商业银行网点宣布退出市场,这一数字较上年有所增加。
尽管网上银行和各类支付软件的方便快捷已被广泛接受,但实体网点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特别是在提供复杂金融服务和涉及高额交易时。然而,随着银行不断优化服务渠道和提高运营效率,一些线下网点不得不关门大吉。2023年,早在1月3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沙河市沙河城镇营业所就标志性地成为年内首家停业的银行网点。
银行网点的关闭并非无序进行。实际上,所有的银行网点退出都必须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值得注意的是,在撤点过程中,并非所有请求都会被批准,例如今年3月30日,监管部门就发布了《关于不予核准平凉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泾滩支行终止营业的批复》,表明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部分地区银行网点的特殊地位。
同时,金融行业的活力不仅体现在网点的退出上。数据显示,全年有1655家商业银行新开网点,迎接了新客户的到来。其中,成立时间最晚的一例为江苏建湖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建中支行,在2023年1月4日获批开业。
过去两年里,只有3家银行网点的关闭申请没有获得批准,这显现了国家对特定地区金融服务可达性的重视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尽管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监管部门仍然强调传统金融机构在满足农村及偏远地区群众金融需求上的重要性,并且要求这些机构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在数字化趋势不断深化的当下,如何在确保金融服务便捷性的同时维护所有群体的金融可达性,是银行业和监管部门需要共同探索的课题。而从目前的情况看,这场由移动互联网和手机支付引发的银行行业变革还将继续,它不仅考验着银行业的适应能力,也实质上正在重塑我们的金融消费行为和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