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春节假期的结束,中国电影市场再次刷新纪录。根据猫眼专业版发布的数据,春节档期间的总票房达到令人瞩目的80.16亿人民币,相较于2021年的78.42亿,不仅打破了以往的最高记录,其总场次和售出的电影票数也均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新高。
前所未有的竞争激烈,今年的春节电影档表现尤其凶残。共有8部影片并肩上映,却有一半选择了临时撤档,这四部退赛影片仅占总票房的微不足道的2.3%。而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影片中,贾玲执导的《热辣滚烫》以27.23亿票房成为春节档的领头羊,韩寒的《飞驰人生2》则紧随其后,票房达24.03亿。张艺谋的新片《第二十条》虽然得到法律专业人士的认可,票房成绩却只有13.42亿,位居第四,不及《熊出没》的13.92亿。
春节档的总票房新高发人深思,它背后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撤档电影的商业逻辑又何在?显然,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讨。2024年春节档之所以能够创下票房新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假期天数的增加。这一年春节假期增至8天,所以比往年多了一天的电影观看时间。此外,与往年相比,今年春节档的起点延后至正月初一,增加了电影市场的消费潜力。
然而,春节档的新记录并不仅仅是不断推高的票房数字那么简单。其背后所显现出来的票房分布,展现了电影产业的包容性。电影行业多年来一直是赢家通吃的竞争局面,但今年春节档则显示出了紧密而和谐的票房分布。前四甲电影之间,并未出现严重的分化,反而是保持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竞争状态。
而撤档现象在今年成为了一个特别的焦点。是否撤档将成为电影业一种新的常态已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在过去,片商可能会采用分账发行模式来进行排片,但春节档的部分电影选择了撤档,开启了所谓“分线发行”模式,电影大厂通过强势营销和排片,造成了不少小片商的片子无法得到充分展示的机会。
让人不禁猜想,未来的市场包容性会更强吗?用差异化的发行来多给观众更多的选择,好的影片即便错过黄金档次,也有可能通过细水长流突围成功。而面对AI技术的强劲发展和视频生成工具如Sora的出现,电影行业的传统制作方式将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贾玲作为新晋导演成功的缔造者,她的成功究竟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也许,在AI技术造就一切皆可能的时代,真实参与和共鸣会成为电影艺术在未来区别于技术产物的关键元素。如何在新技术与传统艺术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电影行业继续前行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