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网络上关于导演吕克·贝松的名作《杀手莱昂》剽窃了早先上映的《女煞葛洛丽亚》的争议引起了广泛讨论。可这一争议其实并非新鲜事,早在1994年《杀手莱昂》初露头角时就已经有人提出过类似比较。然而,指控吕克·贝松抄袭似乎忽视了影视作品创作的一般规律和现代版权边界的真正内涵。
实际上,如果要论及吕克·贝松面临抄袭的指控,他制片并参与编剧的《太空一号》中的相似情节与约翰·卡朋特的《纽约大逃亡》有更加明显的雷同之处。最终,巴黎的上诉法院判决,《太空一号》确实大量借用了《纽约大逃亡》的元素,因此责令贝松及他的公司向原创者支付赔偿。
在影视创作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非常严肃的法律议题。自《杀手莱昂》上映以来,众多观众便自然而然地将其与《女煞葛洛丽亚》作比较,讨论主人公的人设是否相互模仿。然而,两部电影虽然都包含了“孤狼带崽”的主题,但其故事气质和内在逻辑却截然不同。
对于电影《杀手莱昂》,贝松能否被指控抄袭还值得商榷。虽然它采用了一些普遍的类型化元素,并且在故事叙述上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意义。例如,《纸月亮》中不成熟的骗子和早熟的小女孩一路坑蒙拐骗的故事线索与《杀手莱昂》和《女煞葛洛丽亚》的叙事风格迥异。
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剖析》中提出了关于“影响”的理论,即各位后来者在叙事的迷宫中徘徊,找寻自己的声音。诸如奥逊·威尔斯对莎翁作品的重制,以及加斯·范·桑特和锡兰对经典戏剧的现代诠释,都是在与前人的对话中探索创新之路。
三部时代不同但情节设定相似的电影《深锁春光一院愁》、《恐惧吞噬灵魂》与《远离天堂》,则展现了电影界如何跨越年代和文化,多角度重塑同一主题。从道格拉斯·瑟克的初版,到法斯宾德和托德·海恩斯的“翻拍”,每一部作品都以其独到的视听艺术和深层含义,赋予了故事全然不同的新生。
《杀手莱昂》中,贝松刻意营造出来的壮年男子和未成年少女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可以视作一种对传统言情故事框架的新诠释。贝松的电影,无论是否受到《女煞葛洛丽亚》的影响,终究成为了其中一部获得了广泛传播的经典作品。
尽管如此,吕克·贝松和他的《杀手莱昂》一度成为舆论的焦点,也让更多观众因为好奇而回头审视卡萨维蒂斯的《女煞葛洛丽亚》。此外,探索卡萨维蒂斯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变革动力,也为这场争论增添了深度。
在争议和热论中,影视作品创作者应该怎样在借鉴和创新间找到平衡,保护知识产权同时推动创意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持续存在的挑战。而对于像《杀手莱昂》这类备受尊敬的影视精品而言,它们真正的价值可能远远超出了表面的情节相似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