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山西发生了一起至今尚未有定论的清官王现敏案,这是一宗没有犯罪事实的案子,王现敏的女儿格格曾撰文呈现其父亲舍己为人的可敬形象。今天我们讲到她对电影《第二十条》的感触,不仅是她个人的情感流露,也代表了追求公正无比焦灼的声音。
今年的朋友圈似乎特别关注电影《第二十条》,这本应是一部能博得我高看的电影,但近年的冤争经历使我不禁对电影所描述的正义形象产生怀疑。在现实的司法体系中,真相并非总是显而易见,好人不一定行走于阳光之下,恶法与潜规则混杂人心,其中的悲剧远非电影所能涵盖。
电影的各个情节虽然吸引人,但现实往往更加残酷。检察官在法庭外的言行往往与电影中的善与义背道而驰。听证会更是渺无踪迹,现实中的司法程序不会如此戏剧性地转变。检察官们很少会因为正义而轻易改变起诉意见,反而是压力和功名更可能成为他们的动力。
电影的高潮—听证会如果不是戏剧化的刻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一系列听证会上的情节不但不实际,更是极其夸张。各类剧烈的情感碰撞,激烈的是非较量,无不昭示着编剧试图打造的理想与真实世界的矛盾。
代表司法正义的检察官,吕玲玲的形象扎心,真性情、敢担当,但恰恰这样的性格在司法体制中并不立足,因为她的直率和坚持在现实中很难受到上级的赏识。与之相反,代表懦弱自私的韩明,却因为听话和服从而扮演着无形的英雄,这是一种颇具讽刺意味的比照。
现实中的故事远比电影中更复杂,更悲惨。王永强案件若非影片中的美化处理,其家庭生活几乎不可能有戏剧中的和谐结局。同样,影片体现的检察官和侦查机关合作无间的情节,若不是电影的铺垫,现实中又怎会这般顺利?法庭上的辩护、审判和监督机制,都被戏剧化地简化了。
电影尽管有诸多不实,在通过电影媒体公之于众的同时,却也引发了法律从业者与民众间有关正义与司法的讨论。这样的交流对于国民理解法律,投身法治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就算存在误导,只要不蓄意夸大,这类题材的电影依旧值得鼓励和推广。
电影的出现提供了观众以看见检察官应努力追求的正义形象的机会,查看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案件家属们或许会从不同的角度体味其中的辛酸与悔恨,检察官们又是否认为这些画面接近真实?更进一步的愿望,是更多委身正义的检察官能从虚构中看出现实的不足,点燃心中的熊熊之火。
“法律的目的在于让作恶的成本高昂,而非让行善者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是我们要给所有司法实践者的最深刻警醒。法治的道路漫长且险峻,但愿每一步都能走得坚实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