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随着俄军在阿夫杰耶夫卡取得战略性胜利,国际战争的态势转变引人注目。众多国际声音普遍认为,俄罗斯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在乌克兰战场取得最终胜利。在这样的背景下,美籍华人裴敏欣近日在彭博社发表评论文章,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他在文章中认可了俄罗斯取得的战果,并对俄乌当前局势进行了深度分析和预判。裴敏欣提出,虽然俄罗斯可能在战场上获胜,但中国可能会遭受永久性的损失,因为自冲突开始以来,欧洲对中国的态度已经从中立逐渐转向敌对,这种转变是不可逆的。
然而,裴敏欣的这种言论引起了一些质疑。批评者认为其言论有意挑拨中俄和中欧关系,意图破坏两边的稳定伙伴关系,完全违背了客观事实。
裴敏欣出生并成长在中国,他197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之后到美国深造并最终在那里落户。如今,他拥有多重身份,包括美国加州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的政府学教授等。但裴敏欣时常在海外发表对中国有失偏颇的言论,因此也备受争议。
关于中俄关系,中国和俄罗斯都是世界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双方合作广泛,从经济贸易到地区安全都有深入的协作。中国的外交政策始终强调和平发展和独立自主,中俄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而非结盟。在国际舞台上,两国的合作对世界和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中欧关系也不切实际地被裴敏欣描述为受俄乌战争影响可能发生质变。中国和欧洲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经贸联系,而“一带一路”倡议更加深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结。欧洲无疑是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俄乌冲突加剧欧洲对俄的忌惮,但将中国视为类似威胁将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误判。
关于中国与乌克兰的关系,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冲突并不影响中国与乌克兰维持正常的双边关系。乌克兰是中国在粮食贸易方面的重要合作伙伴,任何战争的结果都对世界粮食市场不利。因此,争论中的输家可能是整个国际社会而非特定单方。
最终,面对如裴敏欣这样的非建设性评论,我们应该积极地传递中国的理念和声音,有效地管理和应对舆论,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以此来消解任何诬蔑和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