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9日,星期六,地点是中国南方的繁华城市深圳。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段令人唏嘘的视频:由于无人问津,一辆献血车最终无奈地开离了停车地点。视频的配文流露出深深的困惑和失望:“嘴上说着好听的话的人很多,真正到关键时刻,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出无私的奉献呢?”
这辆献血车从早上9点开始就停放在了街头,希望能吸引过往市民的注意和参与。然而,直到将近下午2点,医护人员遗憾地发现,只有两位市民上前献出了自己宝贵的血液。医护人员的无奈之情可见一斑:“如此稀少的献血人数,连车辆出动的成本都不够。”
根据了解,一辆中等配置的献血车成本约为200万人民币,如果按照15年的使用寿命来核算,加上必要的保险费用,每天的折旧费用在400元左右。另外,为了完成献血任务,车辆通常需要配备1名司机和3名专业医护人员,按照市场行情,每人每天的工资大约是100元,即人员成本就是400元。除此之外,还需要支付停车场地费用和车载空调的使用费,这样算来,每天献血车的固定运营成本至少达到1000元。
近期山东德州有小学生遭遇车祸的新闻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事发时,大量市民自发赶往医院献血,最终因为参与人数过多,医护人员不得不高喊:“够了,不需要这么多人了。”这一幕深刻展现出,人们并没有变得冷漠,而是在紧急关头仍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那么为何在平时的无偿献血活动中,市民的参与度却降低了呢?难道真的是,人们不愿意无偿将血液献给医疗机构吗?年复一年,人们看到了越来越多关于医院血液使用的负面报道,原本的信任逐渐被挑战。过去,在周末时献血车周围总是能看见长长的队伍;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体现了市民对于无偿献血的支持和热情。而如今,这一切似乎正在慢慢改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患者和医院都承受着巨大的难题,需要血液的人可能因为无法及时获得救援而处境危险,而鼓励市民无偿献血的活动也变得愈加困难。这背后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献血量不足的问题,更是对社会责任感和公共信任的考验。如何唤起人们内心的无私奉献精神,打破对医疗系统的疑虑,恢复曾经人们排队献血的热情,是需要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去思考和努力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