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名博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并公布了几则逝世名星的视频,视频中的名人仿佛被“复活”,这项技术的运用突破了现实的极限,引发了社会广泛的争议。这些视频中,李玟、高以翔、乔任梁等已故名人似乎重新回到了粉丝的视线中,这让许多网友感到既惊喜又不安。
冲击最大的,无疑是这些名人的家人与亲朋。尤其是已故艺人乔任梁的父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痛心。他表示,自己已经见到了相关视频,并且感到极其不适,他无法接受这种带有争议性的“复活”,并且强烈希望博主能够尊重逝者及其家属的感受,将这些令人心痛的视频尽快撤下:“他们并未征询我们家人的同意,这种行为无异于在我们的伤口上撒盐。”
这件事情引起公众对于AI技术在尊重人权和伦理道德方面的讨论。从技术角度来说,利用AI复原、合成图像和视频的确是一项令人振奋的进步,但是,当技术用于仿造已逝人士的形象时,便涉及到了对个人肖像权、名誉权的尊重以及道德伦理的边界。
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快速性,这种人为造成的“重生”现象,在缺乏相应法律和伦理规定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不良效果。家属的隐私权和逝者的尊严都可能被无视,而观众在享受这种似乎神奇的经验时,也可能不自觉地侵犯了他人的权益。
对此,法律专家和伦理学者呼吁,应该建立更明确的法律框架和伦理指导原则,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设定边界。特别是在处理逝者遗像和影像时,必须严格限制,并且在没有获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坚决杜绝这种带有争议的“复活”行为。
社会对技术的接受程度和伦理观念的变迁,需要时间去适应和沉淀。而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制定相应的制度规则,以保护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成为了不容回避的重要任务。此次事件的发生,或许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契机,促进社会对人工智能应用范畴进行认真的反思与讨论,以期在尊重与创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