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互联网上关于逝世明星形象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被“复活”的讨论激烈上升。这种做法首先引来的是震惊与好奇,但紧随其后的则是争议与伦理质疑。一些网络博主通过利用先进的AI技术复原已故艺术家的音容笑貌,给众多粉丝带来错觉式的喜悦。先锋艺术家李玟、影坛巨星张国荣,以及年轻的乔任梁和高以翔,他们的形象纷纷在网络上重现,仿佛时光倒流,让人不胜唏嘘。
令人不安的是,这些逝世艺人的复活并非经过其家属的同意,有的甚至毫无预警就出现在大众视线中。乔任梁的父亲在面对媒体时坦言,这种做法让他感到非常不舒服,并明确表达了这是在无视家属感受、擅自揭伤疤的行为。信息科技的进步无疑给社会带来了极大便利,但随之而来的道德与法律约束问题也愈发凸显。人们开始思索一个尖锐的问题:技术的边界在哪里?
AI技术的发展神速,从图像复原到语音合成,再到模拟动作,仿佛只要是数字化的东西就能被模拟出来。有些公司和个人似乎已经开始利用这种技术,打着”追忆偶像”的名义开展商业活动,比如传销AI技术、提供收费复活服务等。在追捧与反感之间,不同声音此起彼伏。有人认为这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而有人则认为亟需科技伦理与相关法律的出台,来保障那些不能为自己发声的逝世艺人的形象权和名誉权。
除去道德层面的考量,这种通过AI技术重新利用名人形象的行为,实际上也触及了版权法律的灰色地带,引起了业界内外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的版权法律都在不断地更新与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但在许多方面,法律似乎还追赶不上技术的脚步。明星的形象权能否被继承和转让?技术公司是否需要为再现逝者形象支付版权费用?谁有权决定一个人去世后他/她的形象如何被使用?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如何平衡创新与伦理、尊重与利益,是整个社会都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名人形象的AI复刻激发了人们对于过去的怀念,也揭开了现代社会伦理和法律的痛点,而这些问题的答案,还需要所有人共同探讨和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