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应该为一场电影视觉盛宴支付50元的票价,曾是电影观众所不需过多斟酌的议题。电影视觉效果的飞跃带给观众一次次震撼,而从《火车大劫案》、《星球大战》到《指环王》与《阿凡达》,电影史则见证了这些视觉上的革命。
然而,《钢铁侠》问世后的十余年,部分以漫威电影为代表的制作团队,在日益浓厚的特效味道下,似乎将电影推向了“一切靠特效”这条道路。由此,在观众心中偶有“大制作便是大烂片”这一错误印象的出现。《沙丘》系列的成功若能成真,有望将好莱坞引回其应有的创作轨迹。
弗兰克·赫伯特于1965年所著的《沙丘》,用其生态学为核心的内容、深入各种自然、社会和人文主题,以及对前社会和宗教体系的批判,塑造出了和物理学、太空探索截然不同风格的经典科幻文学。二战之后,美苏军备竞赛搅动下的社会转型和科技进步,催生了一系列科幻佳作,而《沙丘》以其庞杂主题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笔璀璨。
影视上的《沙丘》改编则一度成为好莱坞的都市传说。在充斥着每个物品背景、角色来历与复杂设定的原著之中,放弃任一角色或设定,整个故事的连贯性就难以维系;如果全都保留,又讲给观众听不完。文字中那些抽象化、意象化的描述与表达,转化为影像时已然折扣。
直到丹尼斯·维伦纽瓦声言要拍摄《沙丘》,业界人士均认为这是一场疯狂的冒险。而时至2021至2024年间, 维伦纽瓦所导的《沙丘》系列电影上映,观众评价发生了巨变。从最初的不满意诸如“又臭又长”的评价,到《沙丘2》获得的“美学天花板”、“沙虫真爽”的惊叹,观众口味的转变显而易见。
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观众已经厌倦了充斥在影院的空虚,那些填满时间却无法填满内心的“爆米花电影”已不再是观众的首选。观众开始渴望思考、渴望沉浸在充满叙事和情感投入的影像之中。维伦纽瓦在《沙丘》中所展现的独特美学,巨物对比之下的微小,和汉斯·季默深沉有力的音效、音乐,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电影体验。
继《指环王》后,《沙丘》能否复刻其震撼人心的成功,尚有待市场检验。《沙丘2》的推进加快了剧情发展,后半段的戏剧节奏令人瞩目,但观众仍对《沙丘》后续作品的表现抱有疑问。“怎样展开故事?”是所有关注《沙丘》的观众共同关切的问题。
但不可否认,《沙丘》在引领电影观众回归对深层次思考与质感体验的渴求上,已经迈出了重要的步伐。未来,观众追求的或许不再是场面的宏大,而是故事的深度和意义,这正是好莱坞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