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叹的是,日本电影《福田村事件》竟然大胆揭开一段日本历史上的丑闻,原本尘封多年的悲惨真相如今得以重见天日。
电影改编自实际历史事件,基于1923年在千叶县福田村(如今的野田市)发生的一起惨绝人寰的屠杀案。关东大地震发生后,军国主义的狂热者散布了有关“朝鲜人反叛”和“朝鲜人毒杀日本人”的虚假信息,导致民间恐慌蔓延,各地成立自警队以确保社会秩序。
在这个混乱的背景下,一支来自香川县的商队因语言口音的差异被误认为是朝鲜人,结果惨遭福田村民的袭击和屠杀,其中九人惨死,包括一位孕妇在内。
此后几十年,这场残酷的事件鲜为人知,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有人在野田市为遇难者竖立了纪念碑。而大约十年前,辻野弥生的著作《福田村事件:关东大地震不为人知的悲剧》首次让日本公众了解了这场惨案。这本书也是电影改编的基础。
影片因触及对朝鲜人的种族灭绝主题,在日本遭到刻意规避。片方不得不通过众筹和申请政府补贴等方式,最终筹集到约1亿日元的制作费用,才得以完成并且上映。
导演并未从一开始就直接深入主题,而是将时间倒回到事件发生前几天,分别从两个方向展开叙述。一边是地位低下、时常遭排挤的商队,他们以售卖神药为生。商队内部有一套自己的传统和生存技巧,他们之间的羁绊及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构成了他们的生存之道。
另一边是福田村,一个男尊女卑、相对闭塞的社区,新鲜人事成为村民议论的焦点。确实,当时的日本大正时代民主思潮盛行,然而福田村因保守的退伍老兵而难以接受新思想。
关东大地震后,伴随着“朝鲜人投毒”的谣言风起云涌,村里的在乡军人会却得到了行动的暗示。当政府禁止自警队行动时,村里的危机感并未缓解,在这种背景下,姑息和误会引发了悲惨的屠杀。
电影并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历史,而是通过群像式的叙述,激发人们对于个体成为群体暴力工具的深刻思考。片中所展现的,正是军国主义在民族主义掩盖下的残暴本质。从政府到媒体,对朝鲜人的污名化不仅是对真实信息的歪曲,也是对民众心智的操纵。
《福田村事件》作为一部电影,独立于种族、传统、语言的界限之外,探讨了人性与群体心态的复杂问题。原著作者所强调的,并非只为谴责那些实施屠杀的村民,而是希望通过剖析这事件中的群体心态和歧视偏见,唤醒世人的反思。
电影传达的信息是,即使是历史的瘀伤,不从中吸取教训,就很难迎来明亮的未来。因此,《福田村事件》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对日本以及世界不可忽略历史的提醒,让我们记住,群体中的清醒思考比任何事物都强大且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