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而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如何定义优质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而我,常常在飞很多温暖和安全的感觉。无论在新加坡、上海、南京还是广州,总是陷入遐想。
不久前,一部意大利导演托那托雷的电影《海上钢琴师》深深触动了我。影片讲述了一个天生生活在邮轮上的钢琴家1900,他从未踏足陆地,拒绝了上岸的机会,坚守在他熟悉的船舱和钢琴旁。1900的选择,让我深深思考:我们真正需要的生活是什么?
现代人似乎面临着选择过多的困扰,机会多,欲望多,能力也强,却常常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感到迷茫。比如托那托雷的另一部作品《天堂影院》,艾丽娜曾对主人公托托说,若早年结婚,他或许就无法拍出那么多优秀的电影。艾丽娜的等待,是对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的坚持。
而在生活中,我也认识很多朋友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追寻生活的意义。比如我的朋友陈,他虽然是技术人员,却每年抽时间去寻找自然之美,并用游记记录下来。还有教授,退休后将人生的热情投入到书法之中,从中找到了身心的融合与乐趣。
小月放弃了硅谷软件工程师的工作,选择去学习弹吉他、修禅,现在则在学习针灸和中医,她正通过这些方式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而婉姨,在五十多岁时决定创业,她想检验自己的能力,并实现一个梦想。曾教授更是在六十多岁创办了培训公司,尽管奔波劳累,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教育的热爱。
我羡慕那些知道自己所需、不被外界干扰或内心欲望动摇的人。他们执着地做着自己认为必须做的事,也许没有辉煌的成就或广泛的影响,但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无愧。
今天又收到高教授发来的一封邮件,他传来了一篇文章《一生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答案是家人、朋友、健康。然而,当我们真正审视自己和周围时,又有多少人将这些视为生活的重心呢?我们常常因为追求商业价值和社会地位而忽视对家人、朋友的付出和关爱,我们透支了脆弱的身心,却说是为了超越变化。
我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喜欢1900这个角色,因为他选择了不上岸。在他的世界里,他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真谛—寻找适合自己的,忠于自己心中的那份安宁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