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尹清露界面新闻编辑黄月,对于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公众评价颇为两极。一方面,《沙丘》构筑了一个宏大的科幻世界,将生态保护、中东战争、LSD药物体验与一次次星际冒险巧妙结合。另一方面,它的叙述方式被指保守甚至过时。赫伯特小说中,保罗·厄崔迪作为救世主,接引其人民推翻压迫者,这被一些人诟病为东方主义浪漫化。
新近上映的《沙丘2》在电影市场引起不小波澜,然它所获赞誉并非缘故事情节,更多是凭借其IMAX视效和极致美学设计。丹尼斯·维伦纽瓦导演所追求的,似乎是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所描述的“纯粹的光学和声音情境”——一种不再关注现实,而是将观众带入到另一个模糊现实、表达“不可言说之物”的电影经验。
《沙丘》系列作品自世纪面世以来,便绽放其持久魅力。而赫伯特不单是叙述一段星际传奇,更是探索人类潜能、反抗帝国主义的可能性以及对生态危机的关注。1960年,赫伯特与禅宗思想家艾伦·沃茨深入讨论,后者的影响让《沙丘》更深入反思时间性和个体身份的限制。
《沙丘》对于时间性的加工核心,展现了赫伯特对重复历史和开放未来的焦虑。在小说中,保罗获得先知能力,却越发意识到自己难以摆脱历史循环的束縛,以及人族追求自由和结构主义对立。《沙丘2》的背景设定延续了小说精髓,力图传达赫伯特的生态宏梦以及对人类未来的复杂看法。
维伦纽瓦在《沙丘2》对原著忠诚的同时,也通过浓重视听元素带来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这种精细体验希望突破日常时间的线性逻辑,给观众带来一种潜在感官的刺激。然而,电影的这种视听倚重却使得电影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原著的保守核心,甚至忽视了书中更值得挖掘的细腻政治氛围,如剧中人物间复杂的交流被大幅简化,使得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冲突也随之平铺直叙。
原作中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在电影中或许只是轻描淡写,维伦纽瓦对于书中细节的忽略衬托出其对“电影力量”的信仰。然而,这种力量在《沙丘2》中的运用显然未能超越原著的局限。在导演的其他作品中,这样的尝试或许已有端倪,如《银翼杀手2049》与《降临》在血统、时间性和人机关系上的叙述都有值得《沙丘2》学习的创新。
这场视听盛宴,虽令人目不暇接,却不禁令人思考,当故事的灵魂被限定在绚丽的外表之下,这样的影像艺术最终留给世人的会是怎样的记忆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