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关注女性主角、描述半个世纪前中国底层女性受难与成长故事的电影,在妇女节默默亮相。被名作《周处除三害》和好莱坞科幻巨作《沙丘2》所包围的《孔秀》,就像是一颗静默的星辰,安静而平静,却以其独到的光芒吸引着观众。
这部电影不仅在主流的强烈话题影片中展现出不同的味道,更在首映和路演中呈现出一种老派而独特的画风。在电影的打造过程中,80年代文学圈的雅集在影院再现,知名作家和诗人韩少功、翟永明、韩东等,纷纷到场观影支持。而《孔秀》的原著是河北作家张秀珍的小说《梦》,讲述的是一个印染工人如何在坎坷的人生中成为作家。
在院线上映之前,《孔秀》已在7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荣获最佳剧本奖,并在第18届欧亚电影节勇夺最佳女主角奖。这一切成就背后,是导演王超长达数年对电影创作的沉默以及对自己第六代导演身份的坚持。
电影的情节并非原著的全貌,王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他没有把焦点放在工人变作家的历程,而是将主人公的人生挫折——两次悲剧婚姻——作为聚焦的核心。通过孔秀的经历,王超挖掘当代女性的处境,将日常的压迫铺陈到银幕上。改编后的电影不止于展示苦难,更强调了主人公的独立与自愈。孔秀在电影中拒绝了真心爱她的第三位男性,选择依靠自己活下去。
《孔秀》的背景布局在1967年至1982年,正是王超的青少年时期。他将自己人生经历和记忆嵌入影片之中,宛如一曲时代的挽歌。
王超年轻时也是工人,亲历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后来转而致力于文艺,拍摄电影关心社会底层。《安阳婴儿》是他的代表作,以实在、真切的现实主义风格引起了激烈的社会讨论。无论是商业化的挑战,还是独立电影人的角色,他总以独特的观点和坚定的态度呈现在世人面前。
而第六代导演群体,以他们对社会个体境况的敏感、独立性的一贯坚持,乃至对中国电影叙事方式的革新,一直是中国电影的重要力量。王超就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他的《孔秀》不仅是一个过去的故事,更是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和缝合。
《孔秀》作为王超的新作,依然维系了他一贯的创作主题和风格,用电影镜头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坚守。他通过这部作品献礼给了所有独立挣扎却又勇敢成长的女性,以及继续沉默地、坚定地坚守在电影艺术前线的每一位第六代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