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悬疑大师”的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对分镜的依赖达到了极致,他甚至在拍摄过程中往往忽视取景器,而是依靠事先设计好的分镜手稿来引导摄制团队。最近出版的新书《希区柯克的电影分镜》一书由希区柯克研究专家托尼·李·莫拉尔编写,书中深入讲述了希区柯克与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之间合作设计电影分镜图的故事。
书中透露了这位伟大的导演是如何收到了一套未曾公开过的分镜手稿,详细描绘了主导电影《爱德华大夫》拍摄思路和方法的幕后花絮。这部电影中的梦境场景,就是希区柯克为呈现潜意识探索而非常专注打造的核心元素,为此他不惜重金邀请了达利参与设计。
一次偶然的旧货摊发现让影评人约翰·罗素·泰勒意外得到了几幅图稿,这些图稿先后从希区柯克的手中流出,最终被泰勒以区区50美元的价格买到。在细细研究这些分镜图稿时,他意识到其中一幅描绘了电影《爱德华大夫》的核心梦境场景,而这幅作品的风格明显与其他画作不同,几乎可以肯定是由达利亲自绘制。
泰勒回顾自己的发现时谈到了他与希区柯克的午餐交谈,希区柯克向他保证了这幅工作是达利的原作,并回忆起达利是如何匆忙地用水彩修改一些细节。然而,达利的创作想法之大胆,甚至让电影的制片人大卫·塞尔尼克都感到了担忧,因为那些设计草图高度独特和超现实,难以直接用于拍摄。
于是,艺术总监詹姆斯·贝斯维被要求重新制作一个更贴合实际拍摄需求的梦境片段版本。尽管达利最终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被大幅减少,他的超现实主义思想间接影响了电影的成型。最终的影片,不仅实现了希区柯克的梦境构想,也体现了达利的超现实主义色彩。
希区柯克之所以被称为悬疑大师,不仅在于他对电影叙事的独特见解,更在于他对分镜的重视。不同于其他导演可能仅做粗略设计的习惯,希区柯克深知分镜的重要性,他精心绘制的分镜手稿在电影制作中几乎能够精确复制到银幕上。这种精细到臻的工作态度,让分镜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充当了无可替代的角色,也成为了他导演生涯中的一大特色。
在这本新书的编纂过程中,莫拉尔唤起了人们对这位传奇导演工作方法的新认识,希区柯克曾言,他的主要创作任务就是分镜设计,将导演的过程视为一项次要的工作。这一点,吸引着无数后来者探究他的电影语言和其背后的视觉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