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报道: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策展人近日打破常规,梳理出一份以地球为背景、深度探讨人类存在意义的科幻电影片单。这份片单排除了外星人或入侵的桥段,而着重表现在相应时代背景下对人性、社会的深刻剖析。
电影《The Craven Sluck》(1967年)来自Mike和George Kuchar的幻想之作,讲述一位追求刺激的家庭主妇,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寻找冲击。鲍勃·考恩一人分饰两角,在取得资金并不容易的情况下,展现了制作团队的创意和智慧。
捷克电影《Late August at the Hotel Ozone》(1967年)被认为是非常珍贵的作品,讲述地球上最后一群女性试图在森林中生存并延续文明。影片中的女性在返祖与原始之间徘徊,带有强烈的绝望感和冷酷纯美的氛围。
《Przekładaniec》(1968年)是安杰依·瓦依达的短片,他与《飞向太空》的编剧合作,通过讲述一个赛车手的故事,巧妙地模仿美国保险公司拒绝医疗费赔偿的情景,展现了荒诞剧的魅力。
乔治·罗梅罗的《The Crazies》(1973年)虽预算有限,却成功在两个层面上探讨了美国社会,其快节奏和悬疑成分让人津津乐道。电影讲述了一个小镇上的居民受到病菌感染,变为杀人狂魔的故事,同时包含了滑稽悬疑元素。
《World on a Wire》(1973年)是70年代早期为西德电视台制作的作品,后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参与筹资修复。这部乌托邦式的纳瑞提对未来科幻影响深远,其中包括了《黑客帝国》系列。
克尔斯托·帕皮奇改编自亚历山大·格林的《The Rat Savior》(1976年),讲述了一个作家无意中发现恣意享受生活的地下鼠族社会,并揭露他们的阴谋。该片曾被批判为反共产主义寓言,但它实际上更指向反集体主义。
德里克·贾曼的《Jubilee》(1978年)诞生于冷战高峰,创作出一种无政府主义的奇异美学,引导观众深思当前社会结构所引发的绝望。
《Strange Days》(1995年)即使在20多年后,依旧被认为是敏感而贴近当代的作品。该片探讨了虚拟现实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这个领域中引发共鸣和反思。
《Teknolust》(2002年)由琳恩·赫什曼-李森执导,虽有15年历史,但电影中的克隆概念及性别和生殖的分离仍充满趣味。克隆技术的进展使其思考显得尤为深刻。
而对于现代观众较为熟悉的《Her》(2013年),则是一部讨论人类互动、沟通、爱情的现代电影,通过情感与机器的交融,引发对实际生活的深刻反思。
该片单收录的十部作品不仅奠定了观众对科幻电影的新认识,更为我们理解过去与未来的文化脉络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份清单成为了科幻爱好者和电影史学家们的宝贵资料,也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增加了一份独特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