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台湾电影业或许陷入颓势,但间或爆发的强势片作仍为其注入了些许活力。《大佛普拉斯》和《血观音》的爆红为影坛带来希望,虽然短暂的辉煌未能持续,但随着《周处除三害》和《老狐狸》的推出,引发了更多关注。
如今,《周处除三害》已火爆大陆,台湾本土则掀起了一股由《老狐狸》引发的更高浪潮。这部电影不仅聚集了台湾犯罪片的众多知名面孔——《阳光普照》的刘冠廷、《大佛普拉斯》的庄益增、《我们与恶的距离》的温升豪和《最后的诗句》的傅孟柏,而且还宣告着侯孝贤这位历史级人物的回归。
《老狐狸》的叙事角度十分独特,通过一名小男孩的视角切入,映照出90年代股市泡沫破灭后的台湾社会风貌。片中两组人物的刻画尤为值得玩味——一方面是上流社会的精英们,另一方面则是劳苦大众。影片在这两个阶层的交织中,巧妙地诉说着“有钱人对穷人的阳谋”。
电影如实展现了褪色年代的台湾,通过底层人士家庭的生活细节,探讨着生存的艰辛与无奈。比如,面馆老伯通过股市短暂致富后的悲剧,或是卖单车的小贩凄凉离场的背影,再到男主角廖泰来和他儿子的生活抉择。而在依附权力的女秘书,习性深入骨髓的老狐狸,以及失去本真的华嫂身上,我们又能窥见另一种人生百态。
教育是影片讨论的另一主题,两位“爸爸”给予了男孩截然不同的人生启示和价值观念。遭遇霸凌的男孩被富有却狡猾的老狐狸教导如何运用心机,而天真善良的穷爸爸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榜样,让男孩懂得了真正的善良和坚持。
导演通过一系列精心编织的细节,如男孩的命名含义、性的隐喻、乃至股灾蒙太奇剪辑,无不彰显出台湾电影独有的风韵。《老狐狸》终究不是一部简单的爽片,它是在漫漫岁月长河中沉积下的故事,是现实与理想的抗争,是对过去情感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期望。
这部影片能否在大陆引发类似《周处除三害》的票房狂潮尚无定数,但是它的艺术价值和观影味道,已然让人难以忘怀,值得每一位电影爱好者细细品味。遗憾的是,目前影片尚未有在内地上映的计划。对于期待它的观众来说,只能寻找其它方式欣赏这部作品的魅力,它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洞察,更是一次难得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