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梳楼报道:在医疗行业,近期发生了两起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
第一件事涉及前国药集团的首席科学家杨晓明。今晨,消息传出他被捕,似乎有人在不经意间赋予了他“新冠疫苗之父”的称号,这个消息立刻在人群中引发了恐慌。
在疫情肆虐的三年中,特别是后两年,公众在专家和行政命令的双重压力下频繁接种疫苗。从初期的一针到后来的加强针,尽管被告知接种是必要的,关于疫苗的效力和副作用的确切信息却鲜为人知。在面对病毒的变异和天然免疫的崛起中,质疑声逐渐升起。
因此,当被告知科兴疫苗的核心研发人员出事,许多人不禁心生疑虑。在采访中,杨自豪地宣称疫苗从立项到上市仅330天,打破了国际上10年以上的常规进程。对此,公众的焦虑情绪在所难免,尤其是关于甲状腺结节和肺结节问题的指控更是犹如雪上加霜。
尽管杨晓明的“疫苗之父”之名可能是事后冠上,并且他的违法行为不代表疫苗有问题,但公众仍然对接种疫苗的安全性感到担忧。
第二件事件则涉及到医院的诊疗行为。许多公众发现,如今医院越来越不愿收治复杂疾病和疑难杂症患者。常见的情况是,患者被医生引导去更“专业”的医院,例如北京协和医院,而这意味着可能需要漫长的等待时间。
这背后与疾病诊断分组付费(DRG)改革有关,这是一项旨在降低医疗成本、避免资源浪费的制度。在DRG环境下,医院因为担心超出医保支付的范围而不愿意涉及复杂治疗。
然而,这种做法也带来了副作用。医院开始更注重如何在DRG的框架内获得更多的收入,而不是患者的实际需求。同时,医生被迫在诊疗时考虑经济成本,这可能影响治疗质量和公平性。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DRG2.0版改革以解决这些问题。期望通过新的分类和规则使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对病例进行编码,优化医疗资源分配。
尽管引进了DRG这一西方国家多年的实践,但患者、医生和医院之间如何平衡各自的权益,达到一个互惠的结果,仍然在探索之中。正确利用DRG支付方式,不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更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注重医生的专业价值和患者的治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