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刻表现文艺内涵的同时,难觅其踪的院线排片,正是《乘船而去》这部电影的现实写照。截止目前,在豆瓣上,超过13000名观众给出了平均8.3分的高评价,这部作品无疑在艺术创作上获得了观众的共鸣。然而,尽管评论区被称为“最真诚的电影”,评价似乎并未转化为票房收益,影片上映一周后排片量暴跌,导演陈小雨甚至亲自上阵呼吁观众支持,却依旧难以挽救其在商业市场上的颓势。
尽管身处不利的市场环境中,《乘船而去》的创作团队还是选择倾注全部热情,打磨出这部作品。陈小雨透露,他心知肚明这类艺术类型电影较难在市场站稳脚跟,但这并未吓退他和团队的步伐。他们或许是看重了电影传递的情感教育,或许是对创造美好记忆的执着追求,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陈小雨的私人记忆,成为艺术表达与情感释放的载体。
在电影产业残酷的现实中,文艺片似乎总是难以为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票房与宣传之间似有不解之缘。据陈小雨所言,这部影片的制作成本不高,来源部分是资方,部分是亲朋好友凑集的资金。在上映初期尚有望回本,但是否能保持下去,未可知。
拿着宝贵的时间与有限的资金,陈小雨选择在各地进行路演,愿意将这份艺术情怀与更多人分享。虽然知晓市场环境并不乐观,但陈小雨依旧怀着一颗平和的心,他并不期待市场对于精品文艺片的完全理解与接纳,而是希望在现有市场结构内尽可能地推广自己的作品。
陈小雨对于电影的热爱实则也反映了一种艺术消费观,艺术创作本身不完全是为了商业盈利,更多是为了情感的表达与精神追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触动那些有共鸣的观众,即使目前票房与资金回流的困境仍在,但对于未来,陈小雨表示:“欠钱”只是暂时的困惑,他相信通过电影这个载体传递的情感是有力量的,而坚持创作是表示自己态度的最好方式。
纵使《乘船而去》可能会如其他许多文艺片一样,在商业市场中默默无闻,但对于陈小雨和其团队来说,电影的艺术价值与内心的满足远比票房来得重要。不论是对于创作者、投资人或是观众而言,这部电影都不仅是一项投资,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情感的共鸣。而这种坚持与执着,或许才是文艺片此路不易却依旧熠熠发光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