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哈尔滨一九四四》自宣布导演张黎操刀以来,便备受观众期待,但期望越大,失望往往也越大。在这部剧中,张黎再次迎来挑战,观众抱着能再现《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辉煌的期待进入观影,却不想遗留下无尽的落差感。
开篇即是情节败笔,哈尔滨特务科破获地下党案件,结果竟是《黎明之前》中的李伯涵。他在此剧中化身为铁骨铮铮的抗日英雄,死志坚强。负责拷问的特务们居然用了针灸逼供,这在谍战剧中是一种惯用的折磨手段。然而,剧情反转,伯涵弄巧成拙,针下假死,背后还是地下党同志的巧妙救援。但这一幕让人难以置信,特务科会邀请一位不完全可控的医生参与秘密拷打,概率极小的事件却偏偏上演,挑战观众的逻辑底线。
这部剧虽然名为《哈尔滨一九四四》,但故事的设置与城市特色并无太多关联,没有让人感受到哈尔滨冬季的独有魅力,观众难以从中体验到地域特色的独特温度。哈尔滨作为故事背景,显得味道不足,略显苍白。
在剧情上,秦昊一人分饰孪生兄弟,兄弟间的互换既老套又不高端,缺乏新意。张黎在这部剧中表现出的导演功力不足,无法使这个平庸的故事焕发生机。而在角色演绎上,除了张子贤的亮眼表现外,诸如秦昊、杨幂等演员的表现都未能跳出固有影像,未能给观众带来惊喜。
此外,《哈尔滨一九四四》在细节处也有诸多瑕疵。例如剧中使用“内鬼”一词,在1944年的语境中显得格格不入,而孪生兄弟的旧套路和情节漏洞都暴露了剧集在宏观上的调控问题。
从《走向共和》到《哈尔滨一九四四》,张黎的导演生涯似乎遭遇了波折。剧本与导演的配合未能达到应有水准,导演的才华未能在剧集中充分发挥。观众开始怀疑,在以往的经典之作中,是编剧才华的影响更为关键,还是导演本人的风采?
然而,在面对这样的尝试与不足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张黎在过去作品中给予我们深刻印象的导演才能。是否他还会带来下一个经典之作,仍值得我们继续关注。毕竟,尽管《哈尔滨一九四四》未能令人满意,张黎对谍战剧的兴趣并未消减,未来的作品仍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