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生二胎”宣传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热议。视频中,描绘了一个四口之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并呼吁大众为国家多生育二胎。然而,这则本意传递积极能量的视频却在网上遭遇了网友的集体“拒绝”,评论区里精彩纷呈的“花式拒绝”成为焦点。
这段名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短视频,在5月中旬上线后迅速引发了讨论。高昂的生育和育儿成本、生活与工作的矛盾、观念的变化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等众多因素,使得许多网友在评论区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生二胎的排斥和犹豫。例如,有网友痛陈“生一个孩子家长就要做一份作业,生两个还得做两份”,还有人干脆表示“最近准备生二胎?直接选择不生”。
从评论区的热情互动可以看出,生二胎的意愿不高早已是一个显见的社会问题。数据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二孩占比约为38%,远低于预期。归因于个人原因只是表面,背后还有更多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因素在制约生育意愿。
影响生育意愿的首要因素就是经济压力。养育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的费用高达数十万元,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巨大。近年来,房价居高不下,教育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生活成本日益增加,而收入却没有相应提高,很多家庭被迫放弃生二胎的打算。
其次,育儿和工作的矛盾也让人生育难上加难。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企业要求员工加班加点,缺乏人性化管理,使得育儿无暇兼顾。而儿童照看资源匮乏,高品质的托管机构稀有且价格不菲,进一步加重了家长的育儿负担。
再者,婚姻观念的变迁也是一大影响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逐渐被抛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注重婚姻的感情基础和质量,而非把生儿育女当作婚姻的必要条件。这也导致了部分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
另外,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也是制约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更加注重事业发展,不愿意让生育成为职业生涯的障碍。特别是如果因生育退出职场过久,返回岗位时将面临重重困难。为避免这种状况,她们选择晚育或者少育,而男性同样面对的工作压力,使得生二胎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总的来说,简单地将生育意愿低迷归结为个人原因是不公平的。完善育儿政策,优化生育环境,才是提高生育意愿的根本之道。例如,提高育儿津贴标准,扩大津贴覆盖人群,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加强企业育儿假和产假保障,让职场父母安心育儿;增加优质幼儿园和托儿所数量,减轻家长的照看压力等。
优生优育不仅是家庭的事,更是国家的事。政府与社会应共同努力,为生育家庭营造良好环境,使生育回归本质,成为一种自主、负责任而幸福的选择。只有让育儿家庭“家国天下和”,生育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随着各项政策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生育率将逐步改善,为应对未来的人口挑战积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