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一度被誉为“最挤春节档”,迎来8部影片的竞赛。然而,不久后撤档4部,引发热议。同样的情况在五一档也未能幸免,最初定档11部的“史上最挤五一档”,最终仅有8部正式上映,而其中一部影片《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更是在上映5天后来个急刹车,再次撤档。撤档,似乎正成为国产电影的一种缓兵之计,一旦面临排片不利、热门大片挤压,便选择避其锋芒,改日再战。
撤档,这一操作究竟有多大作用?事实上,逃避虽看似“可耻”,但对国产电影而言确有其用。国产片为何频频撤档,甚至呈现常态化趋势?今天我们来探讨撤档能挽回多少,影迷又因此会失去什么。
回顾过去,撤档从意外变为基操。一度我们所指的“撤档”是影片定档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按时上映,另择日期上映。例如《八佰》《我不是潘金莲》《芳华》等影片。可如今,国产片“跳票”已成常态,直到最后一刻,也不敢100%确定电影能如期上映。而现在我们说的“撤档”,更多指的已经上映,再次紧急下档的电影。例如2017年《逐梦演艺圈》上映三天后撤档,票房仅234万,豆瓣评分仅2.2分,备受吐槽。2018年的《阿修罗》仅上映三天便撤档,此后再未见重新上映,传言耗资7.5亿的大片终结在4984万元的票房。
不少观众将撤档等同于烂片,但有些撤档却是无奈之举。2023年春节档开创撤档先河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因不可抗力临时修改,错过了大年初一的上映时间,最终选择初三上映。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这如同百米赛跑在起点摔了一跤,后来再怎么追赶也无济于事。《乒乓》排片和讨论度一路被压制,最终在1月25日宣布撤档。而今年春节档,还有更多撤档电影。《红毯先生》在春节档仅收获8445万票房,重新上映后仅增加997万。《我们一起摇太阳》口碑良好,但因题材小众不完全符合春节档,票房增长有限,后来在“清明档”略有起色,总票房达2.75亿。
撤档对影片来说并非好消息,对观众而言更是耐心和好奇心的一种消磨。如同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吃了一半剩下的冻进冰箱,后续再吃也无当初的新鲜。虽然撤档在情势不利下延续片子的生命,但毫无疑问,影响了观众对影片的期待。今年五一档,一些影片坚持不撤档如《穿过月亮的旅行》,其制片人发出“绝不撤档、绝不卖惨”的信号,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
从春节档的《红毯》《摇太阳》到五一档的《火锅》,撤档的影片多为题材小众、中小投资的影片。但这种选择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是观众对影片的选择被动化。大型发行方垄断首日期间的排片,而小众影片难以争取到黄金排片,导致票房获取余地有限。2023年的五一档虽总票房接近去年,但总场次创新高的背景下,总观影人数变化不大,年轻人观影比例下降,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口味分野愈发明显,影迷群体逐渐流失。
国产片撤档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市场的低效内卷。在没有出类拔萃的影片下注定只能低头避让。但电影创作者应该反思,如何才能制作出让观众放下手机的电影?探索更高级、更震撼的娱乐体验。撤档或许给了观众一个念想:“我们下次再会。”但谁能保证,再次见面的热情何时才能回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