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直言不讳地说,目前国内还没有能像香缇莫那样诠释歌曲的歌手,即便是韩红也不行。而国外像香缇莫这样的歌手却有很多。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韩红、黄绮珊等歌唱家在声乐技巧方面其实并不差。但听这些国内被视为“国家队”的歌手,总让人感觉一种莫名的沉重和疲惫。
国内的歌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用激烈情感让人感动,比如韩红的许多歌曲就属于这一类;另一种则是完全娱乐化,这一类歌手就不胜枚举了。然而,极少有那种能够均衡掌握音乐技巧、音乐风格和个人风格的歌手,使这些元素得以和谐地融为一体。
窦唯勉强可以算是一个例外,但他后来的作品更多像是实验音乐。例如他曾在舞台上从头到尾地吟诵《兰亭集序》,虽然音乐本身是好音乐,但窦唯已经超越了流行音乐的范畴。在流行音乐领域,真正出色的歌手寥寥无几,或者说并没有如香缇莫那样能够游刃有余驾驭声乐技巧的歌手。黄绮珊虽技巧娴熟,但她的技巧常常压过风格,使她的歌曲总有一种炫技的感觉。
梁博当然也很不错,但再继续下去他可能会走向知识分子式的演唱。而且他也还没到大师级境界,演唱时总有一种较劲的感觉。这种较劲和不服输的感觉一方面很动人,但同样导致歌手和听众都感到非常疲劳,我们似乎学不会放松下来。这或许是我们审美习惯的一部分。
韩红在参加《十三邀》的节目时,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她身上有很沉重的负担,无法放松。她在公益事业上的贡献当然令人尊敬,但这与音乐却是两回事。因此,当本地歌手在《歌手》舞台上被外来歌手压倒时,韩红发了一条微博,“我是中国歌手韩红,我请战!”这引发了一些人的感动和共鸣,认为要对付外国歌手还得靠“国家队”。
然而,我并没有这种感动,反而觉得有点尴尬。音乐的最主要目的是愉悦观众,让观众享受这个审美过程。音乐不是竞技,不能用战斗来理解,它不像足球那样是一场比赛。这种感觉就像是李铁看到现在的男足表现不佳,说“李铁,我请战!”一样让人觉得不对劲。当然,韩红在道德情操上和李铁有云泥之别,但把音乐当成战场,总让人有哪里不对劲的感觉。
不止是韩红,像曾一鸣、江映蓉、娄艺潇这些歌手也纷纷表示“请战”,这更让人感到尴尬。我猜测他们大概只看了杨丞琳和海来阿木的表演,没看到国外歌手的精湛演绎,所以才这么自信。
还有人提出让窦唯和李娜上场,以他们“一佛一道”来镇压外国歌手。实际上,这种想法忽视了音乐本身的艺术性。音乐应当是享受的,而不是用来比拼的竞技场。香缇莫的演唱确实无可挑剔,但如果一直听这类歌曲,我也无法共情,因为我终究是一个中国人,没有民族主义的意思,而是我的文化基因更欣赏本土性的艺术。例如像《IAin’TGotYou》这样的歌曲,虽然歌词很一般,但演唱却无可挑剔。
很多人并不在乎音乐本身,他们只是想赢,只想“扬我国威”。从李云迪被集体社会性扼杀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此后关于音乐的讨论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