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2日,意大利著名的诗人、小说家、电影导演和辩论家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被杀害,意大利媒体迅速将他归类为「正典中的反叛性先知、辟邪者与被诅咒的诗人」。他的名字与圣奥古斯丁、加布里埃莱·邓南遮、让·热内、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迦、切萨雷·帕韦泽、阿蒂尔·兰波、吉洛拉谟·萨伏那洛拉、苏格拉底、弗朗索瓦·维庸、埃利奥·维托里尼,甚至考古学家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齐名。罗伯特·戈登编纂的这份文学名单中,帕索里尼的存在,尤其显得与众不同。
帕索里尼在1922年出生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他的一部分童年是在东北部贫困的省份弗留利度过,那里的文化和方言对他人生的影响很大。二战后的1949年,帕索里尼因被指控与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而被解雇并开除出意大利共产党。这样的遭遇并没有遏制他的创作欲望,反而让他在文学与电影领域愈加活跃。
1950年,帕索里尼与母亲搬到了罗马,在那个城市的工人阶级社区中,他找到了一份电影城的工作,并迅速在文学知识分子圈子中积累了声誉。他的一部名为《求生男孩》的小说(英文版被译作《街头男孩》)出版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奠定了他终生迷恋的主题——罗马郊区的小偷与妓女。
自《乞丐》这部电影开始,帕索里尼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推向了极端,展示了独特的视觉风格。他的作品带有文艺复兴早期或古罗马雕塑的风格,像是对马萨乔与乔托壁画的一种视觉致敬。他的电影常常从文学、神话与宗教中汲取灵感,例如《马太福音》与《俄狄浦斯王》,他用这些素材创造出神圣且独特的影像世界。
帕索里尼不仅限于视觉艺术,他还通过诗歌和文章,评论当代事件。他热衷于表达对意大利社会的批评。帕索里尼经常惹怒不同的政治派系,遭受无尽的审查和起诉。然而,帕索里尼没有放弃,他在1968年的起义中,谱写了一首充满争议的诗,称「警察才是穷人的儿子」,而抗议者则多为资产阶级,这首诗让许多人误解为他支持警察,但帕索里尼只是想说明,学生们没有资格进行革命,因为他们没有与工人阶级站在一起。
他在1970年代初的「生命三部曲」似乎表明了一种永恒的生命力。帕索里尼的电影捕捉了古今中外的下层阶级生活,但随后他的视野变得黯淡,认为资产阶级消费主义文化正逐渐消灭生活与语言的多样性。
帕索里尼的最后一部影片《索多玛120天》展现了墨索里尼治下的意大利,描绘了一群年轻男女在城堡中遭遇的虐待与折磨。1975年,这部影片首映后三周,帕索里尼被谋杀,案件至今悬而未决。
帕索里尼之死催生了他作为神话的存在。他的作品涉及广泛,从诗歌、散文、电影到绘画。他的电影常用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和雕塑风格进行创作,追求所谓的「技术上的神圣」。
近些年,帕索里尼以一种复杂的形象重新出现在当代艺术界。阿贝尔·费拉拉执导的电影《帕索里尼》记录了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日子,引起了广泛关注。
帕索里尼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社会批判性,这使他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人物之一。然而,他的激烈反叛和极端艺术风格,也让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逐渐滑向了绝望。帕索里尼成就了他自己的悲剧性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