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路狂花钱》中深深隐含着对于旧日生活与情感的回望。“四个中年男人之间的友情,是这个剧本最初打动我们的关键。因为初心难寻,真情是很容易变质的东西。”
截至目前,《末路狂花钱》累计票房已超6.45亿,作为一部中等成本电影,这样的成绩在当下稍显低迷的电影市场中,可称不俗。而这一数字也恰恰印证出喜剧电影在市场中始终的存在性,在现实重压之下,喜剧成为了人们暂时性的“避难所”和情绪宣泄的出口。但《末路狂花钱》并不是一出无厘头喜剧,它的基调颇有沉郁之感,不够爽也不够燃,甚至还带着点憋屈。正是这样一部依托于现实题材的喜剧,却能够直击观众的笑点和泪点。正如导演乌日娜所说,这是一部“让普通人能够发出共鸣的喜剧电影”。
《末路狂花钱》有一个让普通人容易产生共情的开头,贾有为是人群中最不起眼的中年男人,最大的特点是特别抠门节省,他辛苦工作,没有任何消费欲望,只为早日攒够100万退休。导演乌日娜在片中对于贾有为抠门细节的展现,想实现的是生活质感,更是一份原生家庭在个体身上造就的印记。这样一个平凡人遭遇“绝症”的故事,颇具社会意义:贾有为被检查出患有脑癌,生命进入10天倒计时。当时间被绝症碾成齑粉时,他想起了曾经的自己最为珍视的东西:友情。
影片通过东北背景展开,沙白虎、许大力、董建峰和贾有为是一起长大的童年玩伴,但因为工厂车间分配不公的问题,四人的家庭因此闹掰,最终断绝了往来。张莉表示,《末路狂花钱》深层背景反映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下岗潮,那是挥之不去的时代隐痛。作为小团体中的老大,贾有为曾经答应过他们,会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实现愿望。这背后隐含着一种对于旧日的回望。近年来涌现出的复古怀旧风潮,正反映了人们对于旧日充满希望的时代的怀念。
导演乌日娜和制片人张莉在对话中提及,《末路狂花钱》的剧本历经多次修改,但剧本中最为核心的优点却被完整地保留:“四个中年男人之间的友情,是这个剧本最初打动我们的关键。因为初心难寻,真情是很容易变质的东西。” 循着旧日的友情,贾有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中,经历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闹剧”,最终领悟到一个朴素的人生感悟:真挚的感情比起财富和地位,要更能抚慰人心。
《末路狂花钱》的结局是一种“包饺子”式的大团圆,但这并不比悲剧浅薄。张莉坦承,她们想要传达的是一种正面乐观的价值观,“当下的生活或多或少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当你从痛苦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时,你会发现你的朋友、家人和爱人,其实是最重要的,他们能够治愈一切”。《末路狂花钱》的剧情建立在对冷峻现实的巧妙回击之上,建立在对普通个体的关怀之上。
新人导演乌日娜在面对《末路狂花钱》这个项目时,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性和创作过程中的巨大挑战。出品方希望年底开机,但剧本显然还不够成熟。乌日娜和编剧团队花费了大量时间修改剧本,直至反复讨论、确定“末路狂花钱”这一点睛主题后,故事主线才逐渐明晰:因误诊癌症,一个男人决定找到曾经的好友,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理想。
电影中的各角色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设计变得更加具体和极致,例如小沈阳饰演的沙白虎,用一场戏便将其圆滑精明的日常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却又通过简单的细节处理,比如对贾有为的小关怀,提升了角色的厚度。
乌日娜的执导首作《末路狂花钱》从剧本修改到成片打磨,她领悟到导演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拍摄中,她通过细微调整,让演员们感受到了安全感和放松,让角色和演绎相得益彰。对于现场气氛的调动,乌日娜每天都以充满激情的态度投入拍摄,她始终认为,喜剧是一种感知的产物,“如果你自己不快乐,那你实际上很难拍出一部让观众感到快乐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