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云南山区的世代稻农选择不再种植水稻,这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在绿色和平与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鸭先知文化节”上放映的纪录片《问稻》,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深层次变化和挑战。
影片讲述了五位曾经参与绿色和平“稻米之路”项目的稻农的故事,透过他们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传统农业方式的美好以及它们所面临的困境。2004年,这些农民用摄影记录了少数民族传统的稻作方式,当时他们的生活全都依赖于水稻。攀天阁的阿四妹甚至说:“水稻是我们的生命。”水稻不仅用于食用,还用来喂养牲畜,通过畜禽粪便堆肥完成农业循环。然而十年后的今天,五位农民中只有阿四妹一人仍在坚持种稻。
纪录片中,导演问阿四妹:“你认为你的稻米应该卖多少钱一公斤才合适?”她回答说,应该卖100块一公斤,至少也要10元一公斤才愿意继续种植,但现实是稻谷只能卖到2-3元一公斤。这个故事在许多地方不断重演:农民被迫因经济压力放弃种植水稻,转而选择打工或改种经济作物。而这也意味着传统的稻作方式在逐渐消失。
在《问稻》的镜头外,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云南省的气温显著升高,降水模式显著波动,且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冬春季节连年大旱,严重影响了种植的关键期。许多稻农的村子需要通过水渠从山上引水进行灌溉,但春旱导致水资源紧张,村民必须通宵看守水渠,防止偷水现象,时常引发邻里纠纷。
气候变化使得农民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天气造成的波动和农产品市场的波动一样难以预料。此外,农产品价格还会因天气波动更剧烈,甚至出现因产量高而价格变低的“谷贱伤农”现象。农民必须面对农业对天气的高度依赖,无论现代农业技术如何发展,这种依赖无法完全消除。
在影片中,稻农不再留种,勐宋的农家种相继消失,只剩下一种“当家品种”留存。相比杂交稻,农家种在面对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时拥有更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即使不使用化肥也能产生收成。然而,目前我国的水稻地方品种正在急剧减少,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4.6万多个种类缩减到九十年代的1000多个。地方品种的消失将威胁到整个育种体系的根基,使未来的农民难以找到适应特定环境的种子。
此外,山地民族依赖梯田种稻,拥有复杂的水管理措施,能够在干旱时保持灌溉水源,在大量降雨时防止土壤流失。但随着乡村人口的减少和空心化,梯田所需的修整工作变得更加困难,甚至相关技艺逐渐失传。
由此可见,农民不再选择种水稻意味着传统稻作方式的断绝。我们需要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农业方式,并将其智慧应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传统农业并非只能靠天吃饭,在未来或许还有更大的作用。纪录片中的稻农们,无论是否继续种稻,对这一传统生活方式都有深深的怀念。他们不希望未来的农民只会使用农药,却不了解稻田生态;只会用梯田,却不能修整保留水土的技艺。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不要让这些传统智慧在下一代稻农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