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扮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中,古月无疑是人们心目中最为形似的。每当人们看到他的脸,总会不由自主地将他与毛主席联系起来。尽管获得了众多赞誉,但也有批评的声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批评来自时任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杨尚昆。
1983年,古月刚刚结束了一场演出,妆都没来得及卸,就被通知去见杨尚昆。杨尚昆见面时非常友好地与他握手,但当古月刚一坐下,杨尚昆便语重心长地说:“毛主席可不是你这个样子!”
古月之所以走上扮演毛主席的道路,源于他与毛主席的惊人相似。在“文革”中期,他在一次火车旅行中被一名中年人发现长得非常像《毛主席去安源》中的毛主席形象,从而引来了大家的关注。在之后的岁月里,虽然古月并未主动提起自己的形象,但他与毛主席的缘分却与日俱增。
1970年代后期,随着革命领袖们的相继逝世,文化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寻找革命领袖的特型演员。作为这一大浪潮中的佼佼者,古月因其外形酷似毛主席而脱颖而出。在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胡可的推荐下,古月被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正式开始了他扮演毛主席的职业生涯。
尽管古月在形态上与毛主席极为相似,但他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表演训练,这使得他在最初的扮演中遇到了不少挑战。为了真实还原毛主席的形态和神韵,他花费大量时间研究照片和画像,并模仿毛主席的动作和神态。在1981年,古月得到了第一个出演毛主席的重要机会——在《西安事变》中扮演毛主席,正式开启了他的表演之路。
古月为了将每一个时期的毛主席形象演绎到位,付出了巨大努力。在拍摄《四渡赤水》时,由于那时期的毛主席体型较瘦,他采取了严格的减肥措施,一个月内减掉了23斤。而在拍摄《父亲》时,为了贴合毛主席中年时期的体态,他又迅速增重至170多斤。这种敬业精神使他的演技逐渐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然而,杨尚昆对古月的期望并不仅限于外形上的相似。在1983年的那场会见中,杨尚昆指出了古月在神态上的不足,特别是他在见到领导时显得过于拘谨,完全没有毛主席的那种从容自信。杨尚昆强调,作为演员,古月需要在平时就养成习惯,这样才能在表演中更加自然和真实。
在杨尚昆的建议和鼓励下,古月逐渐放松自己,最终在之后的表演中更加自如,也更能体现出毛主席的风采。他通过不懈努力,成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毛主席形象,成为人们心目中当之无愧的“毛主席专业户”。
总体来看,尽管面临许多挑战和批评,古月凭借自己的坚韧和勤奋,最终通过杨尚昆的指导和自我提升,不仅在外形上,更在神态上接近了毛主席,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