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搜上的关键词,如“金融精英”、“豪宅狂跌”、“降薪断供”,仿佛在述说着一种荒诞的现实。然而这一切,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被一部电影精准预测到了。这部2010年上映的作品——《维多利亚壹号》以其震撼人心的剧情和极端的暴力手段,揭示了一个被极端房价逼至绝境的普通人的悲惨故事。
《维多利亚壹号》是港片中少见的由普通女性担任施暴者的电影,其中的阿嫦就只是一个打工族。她穿着朴素,生活简单,是银行客服,兼职皮包店服务员,甚至还有个微不足道的副业——做小三。然而,这样一个普通的女子,却在某个万圣节,持起工具,制造了一场震惊全港的灭门惨案。
影片初始便展示了这疯狂的一幕。阿嫦趁保安睡着,将其脖子用塑料链条捆住,试图窒息对方。保安拼死挣扎,试图用刀割断链条,但不慎割断了自己的喉咙。伴随着保安的死去,阿嫦突然变得信心十足,直奔目标,一个有保姆、有孕妇、有老公的四口之家,她用各种残忍的方式取走了他们的生命。
阿嫦为何要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她并非为复仇,而是为了制造“凶宅”。在极端房价的压力下,阿嫦希望通过制造凶宅,将房价压低,好以便宜的价格购入。因此,她瞄准了这座千万豪宅,进行了一场惨无人道的杀戮。
阿嫦的疯狂并非无因。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住在“公屋”里,过着紧巴巴的生活。父亲告诉她,通过努力工作,未来就可以买下自己的房子。然而,现实却给了她狠狠的一记耳光。房价飙升得终于超乎常理,她所心心念念的维多利亚壹号,从200万上涨到500万,甚至更多。不仅如此,家庭经济困顿,父亲患上了尘肺病,昂贵的医疗费用让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阿嫦曾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买房,然而银行的贷款请求被驳回,情人的钱也拿不到。尽管她硬忍着心中的痛苦拼命赚钱,但房价却始终高不可攀。最终,绝望中的阿嫦选择了极端手段,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以获得200万的保险金。
十四年后的今天,回头看《维多利亚壹号》,已不再惊讶于那些大尺度的血腥场面,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阿嫦的扭曲心理和这背后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影片所反映的不仅是个体的疯狂,也是社会结构的残酷。中产阶级和富人安逸享乐,与下层生活的艰辛形成了鲜明对比。阿嫦所使用的建筑工地工具,象征着底层对上层的绝望反抗。
然而,这样的反抗注定只是徒劳。影片结尾,阿嫦看着梦寐以求的海景,听到收音机播放的新闻,恒生指数暴跌66%的信息像一道凉水泼在她身上。她杀了12个人,得到的房子,也许在下一轮金融风暴中,又将彻底失去价值。
《维多利亚壹号》揭露了一个通过暴力反抗房价的故事,更深层次上,它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与底层绝望的心声。影片中的每一幕杀戮,都像是对现实中平民的一个隐喻,展示了一个被逼至绝境的普通人为了生存,不得已走向疯狂的极端境地。
在当今的房市狂潮中,无论是阿嫦的疯狂,还是现实中买房的困境,都让我们不禁反思: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的出路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