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会上对中小学校课间十分钟学生活动受限制的问题掀起了热议。网友们发帖称“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下楼成为了奢望”,等等,引发了公众对学生课间活动问题的关注。
在一些学校,课间十分钟,大约七成学生选择留在教室,即便是二十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仍显得空旷。一些媒体亲自走进学校,采访了多名学生,他们的真实生活讲述出了何为”实质性休息”。他们喜欢与同学玩耍,但却被老师禁止大声喧闹或在楼道闹腾,仅能读写作业或上厕所。有的孩子的课间只能做到看看课外书,或者上个厕所,有的甚至仅仅可以喝点水,在教室里稍事休息,如果胆敢在走廊里跑跑闹闹,就会被扣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状呢?根据一项2019年的调查,75.2%的家长认为在他们所在的中小学里,“安静的小课间”现象普遍存在,在小学最为突出。很多学校要求学生课间无论何种情况都不能下楼或大声喧哗,一旦被发现即会遭受扣分处罚。家长们对此现象感到担忧,他们希望孩子们能获得更多的户外活动时间,毕竟对于小学生而言,集中四十分钟注意力就已经非常不易,课间应该是可以进行放松的时间。
当然,对于课间休息问题,老师们也有他们的想法。从山东的一位老师张老师那里了解到,现在学校不鼓励孩子们在课间外出玩耍的原因其实更多的是出于对安全问题的考虑。毕竟,孩子们的安全在学校来看是第一位的。但这并不能成为限制孩子们课间活动的借口,学校应当更好地保障孩子们的课间活动时间,例如在课间组织一些适合孩子们的轻度活动,或者制定相应的校园安全规定,让孩子们在玩乐的同时也能保证安全。
事实上,已经有些学校在课间休息问题上做得足够好了。像成都市教育局就印发了通知,明确需要合理安排中小学的课间休息时间,并鼓励学校提供像午间“平躺睡”的环境。
教育的初衷是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不应该一味追求“一刀切”的管理,必须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需要。希望能解决课间问题,让孩子们的课间变得更加充实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