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多年前的纪录片《归途列车》曾获得《青年电影手册》年度纪录片大奖和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VPRO IDFA奖。这部影片讲述了来自四川农村的一对夫妇,为让在老家留守的一儿一女好好读书而外出务工的平凡故事。
影片中的夫妻,张昌华和陈素琴,年复一年在广州的工厂劳作,生活枯燥而疲惫。他们一年到头把赚来的钱寄回老家,只有过年才能回去和孩子们团聚。留守在老家的姐弟俩跟外婆生活,父母与子女的联系仅限于电话里的几句寒暄。虽然夫妻俩对孩子的学习有极高的期望,但当他们回家时,女儿张琴却因为学习成绩不佳和叛逆情绪,已经决定辍学打工。
在影片中,张昌华和陈素琴为了不让孩子重蹈他们的覆辙,年复一年拼命工作,但在电话里和孩子的沟通却充满了问题。每次见面,他们除了说“好好学习”几乎无话可谈,这让张琴越来越感到反感和疏离。面对父母的说教和漠视情感,张琴最终选择了辍学,决定去广东打工。这一决定让父母感到极度无力和沮丧。
为了说服女儿重新上学,父亲张昌华特意请假来到女儿打工的工厂,两人第一次单独坐下来谈心,但却因为彼此生疏和尴尬未能有效沟通。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回到老家,希望通过电话让妻子尝试劝说,但仍没有效果。最终,女儿决定在年底回家后再商量此事。
年底,张昌华一家三口再度从广州踏上了回老家的旅程。在人满为患的火车站被滞留的大人们愁容满面,而张琴却显得兴奋。母亲不失时机地再次展开说教,但此时的张琴已然心生厌恶。几经折腾,一家三口终于回到了家。看见外婆,张琴显得无比开心,但面对父母,她却保持了不冷不热的态度。父母对她的唯一关心依然是学习成绩,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家庭气氛的紧张和压抑。
矛盾最终在家庭晚餐时爆发,张琴与父亲大吵了一架并互相推搡。撕打之后,全家人围坐在桌前吃年夜饭,气氛沉闷。母亲决定不再勉强女儿,随她去干自己想做的事。第二天,母亲上庙为女儿祈祷,张琴则踏上了奔赴深圳打工的列车,她此后的人生注定要走上与父母相同的务工道路。
影片将压抑的氛围推到了极致:沉默寡言的父亲、疏离的父子关系、叛逆的孩子、无望的前途,这些相互不理解的现实让人感到无力。夫妻俩不断地说教,缺少的是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和情感上的沟通。最终,他们家庭的悲喜并不互通,而孩子的人生也因此走上了无归之路。
《归途列车》让人们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说教和学习成绩,它还需要充足的爱和关注。这部影片所呈现的,是无数外出务工家庭的缩影,他们在拼命为孩子创造更好未来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导致了不可逆的家庭破裂和人生遗憾。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家庭的困境,也看到了整个社会在留守儿童问题上的沉重现实。希望通过更多的人关注,这种困境能够得到改善。